English

主动寻找与社会结合的契机

1998-08-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如今,大学生暑期“不回家”已是大学校园里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了。这些暑期不回家的大学生,有的为了打工挣学费,在做家教或推销员;有的为了预演未来的职业角色,在进行实习或社会调查;有的为了增强未来的职业角色技能,在学习计算机;有的为了毕业时能考上研究生,在攻读英语;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大学生暑期“不回家”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折射的是一种当代大学生主动寻找与社会结合的契机,积极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青年文化潮流,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

不管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怎样的状态,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会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成为青年群体中最早的清醒者和行动者。他们与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更加关注实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现实主义,其社会化进程大大加快,因而在校园里就开始积极预演未来的生活。

社会发展到今天,竞争已弥漫在各个领域。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已清醒地认识到,考上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除了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学费之外,毕业后也没有了“铁饭碗”,还要自主择业,未来机会与竞争同在,希望与失败并存,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主动促进个体自觉走向社会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化的最高状态就是自我与社会达成融合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动态平衡,它要求大学生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要认识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各种相对意义;既要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以及可能达到的程度,又要了解到周围环境允许发挥的余地;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满足自身的物质精神需要;既要从成人社会中争取到自己的合理和公正,又要暂时地适应现实,争取更直接的权利。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达到了这种状态,才能从原来的社会客体转化为社会的主体,才能成为一个自觉、自律又能自如地适应社会的成员,从而成功地实现社会化。可见,大学生社会化应该包括适应社会和积极进入社会的双重任务。大学生暑假“不回家”的现象,正好体现了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成熟心理和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一面,因而有利于其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暑期不回家,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从自我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从单纯的读书生活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进而认识社会,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他在校园里坐而论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深感没有理由指责祖国暂时的贫困,深感“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仍然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暑期不回家,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预先感受到未来的社会生活环境,并检验其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深感原有的价值追求和成才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结合点,而单凭仅有的一点书本知识,无从解决现实生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只有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准备:原先那种对复杂社会过于理想化的认识可逐步得到修正;原先那种对价值理想的抽象议论,在投身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为个人存在价值的真实感受;原先那种书斋里的成才目标、目空一切的自我膨胀、孤芳自赏的自我泯灭,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调整和自救,从而逐步变得理智起来,不断找准角色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